無論是那個年代中、那個社會裡、那個行業內,這都是一個備受爭議的課題。尤其是講求創意的藝術創作行業,情況更為嚴重。不一定是大型作品,就算是小至一些閒餘創作,都不難聽到有關這類的相互指責與爭論。到底這一切是「模仿」抑或「抄襲」?!
「模仿」與「抄襲」,其實只是一線之差。要看的,是創作者的心態與出發點。在本人想法中,只有三個情況是可以有原則下模仿他人的創作,頭兩個分別是:「學習」與「致敬」;而第三個,則需要思想上放開一點才能看到,那就是時下流行的「惡攪」。
「模仿」是「學習」的基本;懂其理後再出發為進步;昇華當中後嘗試為創作。試問有多少人能在無任何經歷下無中生有?縱是天才也都不能,何況是普通人的您我?!再說,現今天底下無新鮮事,每件事總已有人去創造了,要做的,是去從中學習,再如何去發楊光大。如Kevin Wong說:「曾有個師父講過,根本沒有反傳統的,沒有學習傳統的根基,怎會可改良傳統。」而這個改良傳統所得的,就是創作成品。當然,若只是的打著「學習」的旗號,實質是用以賺取名聲與利益,這就不是「學習」,而是「抄襲」了。
這樣就可以明白到,這時期正正是學生唯一有權利「模仿」他人的時候。因此,同學應盡力的「模仿」前輩們的手法與作為,嘗試透過「模仿」,了解其所思所想,要的是真意而非其形。與此同時,探索自己的可能性與喜好,從而獲得創作方向,並加以努力發展,尋求突破與進步。最後,要如何走出「模仿」這一關的死胡同,迎向華美而壯麗的境界?這個,正正就是要成為一個真正創作行者的最後試題。
至於存在於「致敬」與「惡攪」兩者中的「模仿」,則是一個簡單而有目的的行為。雖然表而上看似是兩個極端,但在不過份的情況下,這個「模仿」下產生的新創作品已然提升為為著明確地表達自身對原創者作品的感想與意見。其中也有著不同程度、不同方式,與原作者的交流與理解,可看成是二次創作的成品。當然,總有一些人很感冒別人的意見,不太能接受別人的諷刺與批評;但試想想,創作者的想法是主觀之餘,二次創作者與一般觀眾又何嘗不是主觀呢?在主觀世界中,總不能討好一切的人,有別的觀點與角度也是很正常;而接受這樣的差異也可以開放眼界,了解到自身的好與壞,優點與不足。這不是比單單感冒別人來得更有意義嗎?若能好好的看待如此的善意互動,雙方也會有所得著。
所以,不論是「學習」、「致敬」、「惡攪」也好,總得在有一定的原則下進行。個人認為,大膽的說一句,若非以上所提及的,又或是有違原則的,基本上也可算是「抄襲」了。
「模仿」是善意行為;「抄襲」是惡意手段。
来源每日一文